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05

白粥╱味粥 (Food Review)

男友從港回來睡眠不足,皮膚敏感缺水泛油,是時候煲一鍋靚粥下火。煲粥不費時不費神,一大鍋能吃數天,比起燉湯燉糖水是最划算的了。煲粥我談不上是老手,但心得還是有的。經過trial and error後赫然發現阿母教落加油在水中那一套原來並不中用,米洗淨後其實要加少許鹽及油醃半小時才下水以便米粒快點開花。米與水的比例大概為1:15,粘性較強的新米可以多加一點水。最重要一點是水要滾開才好下米,要不然就算放下匙羹在煲底也很易燒焦。因為腐竹溶化後能使粥軟綿,瑤柱加進的海味味令粥底更味美,所以我煲的大多為瑤柱腐竹粥底,其後才加鹹蛋皮蛋等伴碟同吃。 《 入廚得食 》節目中粥店老闆講述水滾才下米的重要性

樹 (Artwork Review)

我第一次對關於樹木的話有深刻印象是由有線播放的韓劇藍色生死戀中兒童版女主角恩熙口中說出的。她哥哥問她來世想當什麼,恩熙希望她來世是棵樹。原因我記不起,大概是很肉麻什麼可以永遠伴在哥哥身邊等的話。當時我想這真是個好主意,靜靜地看著時光在身旁溜走也不錯,沒有什麼比長青更令我嚮往。 這是個失敗的練習,因為我沒聽清楚老師指示,顏色搶去了樹木的細節。還有那些古怪的鳥屋,抵賴時間不足也掩飾不了。

韭菜炒蛋 (Food Review)

對於弄這味菜我一直沒信心,是因為前幾次弄出來的遠遠也嗅出青臭味難以下嚥。但根據陳照炎主編的 香港小菜大全 ,韭黃炒蛋可加入洋蔥或熟肉絲、火腿絲、叉燒絲、燒鴨絲、魚片絲、紅腸絲、蝦仁同炒。昨天便在韭菜中加入少許切絲洋蔥火腿及蔥花,洋蔥甜味跟和蛋本來就配合的火腿帶出韭菜菜香,好吃得很。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Movie Review)

Buena Vista Social Club第一首演出音樂是Chan Chan,我在爸舖頭聽過幾遍,是一首能夠帶你到好遠好遠的地方的古巴音樂。可能是因為從前聽過的關係勾起回憶,看到演出者熱淚滿框的樣子我又忍不住跟他們一起哭。是那種熱情,他們坦蕩蕩將自己設身於世上,受到無情的衝擊,把他們的感性推到高峰,以感受一般人一生也感受不到的。並不是因為他們遇過的痛楚特別多,只是因為他們懂得將經歷凝聚為一種能量,藝術家都是敏感的,我現在切實地相信。我想我終於明白《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Morrie所講的在Tension of opposites中Love always wins的意思。這類的文字我看不少,但我從來都未曾明白過,愛是唯一一樣最終能帶領你走出煉獄的東西。他們愛女人,愛生活,愛雪茄,愛國家。愛是最大的力量。

Children of Paradise (Movie Review)

雖然我看過的法國電影少之有少,但Childen of Paradise絕對是我看過最好的一套。此片被稱為法國的Gone with the Wind,我承認我偏愛大製作、有萬人卡士及華麗背景等等較表面化的電影。我看亂世佳人時還小(不過絕對不能以此為看不明白的藉口),我對女主角的遭遇既難投入又感納悶,但今次可不同了,我初頭也被三小時的放映時間嚇怕,但這三小時充斥著普通人一世也見不及的大場面,描述的是許多人一生也遇不到的真愛。要安排三小時不停的布景服裝角色如何在鏡頭前放置,大概能榨盡一個人的腦汁。呀,我今天從這片子中拿到的只是它能夠給予我的幾百份之一,我看得在眼裡有趣的鏡頭運用只有那好幾個,當中談及的文學戲劇除了莎翁奧賽羅外我什麼也不明白,還有歷史背景,呀,歷史是去真正理解我喜歡的藝術不可缺少的東西。呀,你可能發現我突然多了這個奇怪的助語詞,是被片子影響的,你還可以想像得到我把手背輕放到我額角上作昏暈裝,呀。不過片子裡頭並沒有出現過這號人物,只是見到穿corset的女人我便忍不住想像女僕替她們收緊腰身的畫面。

Mean Streets (Movie Review)

Mean Streets是馬田史高西斯的成名作,亦是他與羅拔迪尼路夥伴關係的開始。嗯,我看不慣這麼年輕的羅拔迪尼路,正如我看不慣老人版的阿爾柏仙奴一樣。我不能投入這些紐約意大利second generation的角色,又是一群迷幻如白鬼眼中的唐人和我眼中的印度人的文族。可能因為他們國家曾經這麼地風光過,眼見現在的羅馬像個放在路邊成年無抹過的花瓶般令他們產生不平衡心理。我覺得羅拔迪尼路的演出與Taxi Driver中沒有兩樣(可能可以鬥邊個short d),但我倒很喜歡片中跟Godfather/Goodfellas不同手法描述的黑手黨。我特別喜歡Charlie行入酒吧四處跟人打招呼,那個流暢感是軌道吧?及隨後Johnny Boy兩手攬著女人走入酒吧,白光打在他面上慢鏡轉移到比其他人面上有較亮紅光的Charlie那幕,是那種你一看了就知道以後會啟發不少電影創作人的片段。就是因為那還是一個比較早的年代,尚有許多技術待發明╱發展,而且又容納到較多的可能性,沒有一群被科技寵壞的觀眾,所以那個年代的電影事業是光輝的。正如你會問為什麼香港再沒有像縱橫四海般的電影,一切都失去了原有的vulnerability時,人們許多時候就會覺得好像總回不去那美好年代,現在總欠缺了些什麼似的。

Shoot the Piano Player (Movie Review)

這片子是新浪潮的表表者是因為當中描述的各樣可能性和天方夜譚。我過一陣子會再看此片,天,因為這次我連字幕也追唔切(過多的對話╱旁白是新浪潮的特色嘛)。我會謹記杜魯福看David Goodis原著小說時正在寫高達導的斷了氣的劇本。imdb有人話Shoot the Piano Player乃係Hitchcock的Vertigo的rework,想想也無甚不對,看,並不是只有我們女人累你們男人,還有Homme Fatale,我們其實只是在累來累去。
當 對 現 時 生 活 毫 無 怨 言 時 , 我 便 不 知 道 再 能 講 些 什 麼 。 因 為 我 是 個 什 麼 也 要 怨 懟 一 番 的 人 , 突 然 間 , 我 變 得 對 什 麼 都 無 意 見 。 你 說 , 這 很 好 呀 。 我 說 , 我 有 些 傷 感 。 為 什 麼 偉 大 的 東 西 只 能 在 痛 苦 混 亂 中 產 生 ? 為 什 麼 養 豬 養 牛 的 人 就 只 能 是 平 凡 ? 人 的 確 有 許 多 的 層 次 , 我 小 時 候 天 真 才 認 為 賣 菜 婆 同 醫 生 都 係 人 , 是 同 種 的 人 。 但 如 果 連 個 天 都 偏 愛 醫 生 不 愛 賣 菜 婆 , 大 概 也 許 是 正 常 賣 菜 婆 相 比 得 到 較 少 的 尊 重 。 我 好 累 , 心 情 又 談 不 上 頂 好 , 在 家 又 見 證 著 馬 同 學 寫 程 式 的 掙 扎 歷 程 , 體 驗 人 生 的 無 奈 , 我 愛 的 人 又 去 了 工 幹 , 他 走 了 我 鬧 鐘 不 鳴 又 漏 帶 功 課 無 早 餐 食 。 所 以 我 還 是 不 要 繼 續 在 這 個 話 題 上 寫 下 去 , 寫 出 片 無 中 生 有 的 愁 雲 。 不 知 道 從 那 裡 看 來 的 片 段 ; 走 到 空 曠 的 地 方 , 喊 一 些 無 厘 頭 的 字 , 想 到 什 麼 就 喊 什 麼 。 然 後 你 就 會 發 現 自 己 在 大 笑 , 或 許 淚 會 流 一 面 , 但 總 會 覺 得 舒 暢 了 那 麼 一 點 點 。 羅 ~~~~~ 馬 ~~~~~~~~~~~~ 大 ~~~ 白 ~~~~~~~ 菜 ~~~~~~~~~~~~~~~~~~

Sunset Boulevard (Movie Review)

Sunet Boulevard讓我認識了許多電影界的大名字,如Cecil B. DeMille,雖然我牙未出齊可能已經在明珠台看過他導的片子,你總會記得那些打大赤肋油淋淋著涼鞋的人吧?還有Rudolph Valentino,可惜我暫時未對默片有太大興趣,Gloria Swanson大叫"We didn't need dialogue...we had faces!"那幕突然閃過,yikes!電影本身當然是無話可說,那些故意的不合理鏡子╱玻璃反光,skewed angles,突然變焦等,不過最重要還是Billy Wilder的劇本,因此人物才能活靈活現走到觀眾眼前。片子選角也出色,Gloria Swanson唬嚇的演技跟film noir配合得很,她還是得不到一個close-up的最後一幕完整呈現荷里活那種歇斯底里。

Dial M for Murder (Movie Review)

我喜歡希治閣電影的那個年代。我喜歡看那些在家中穿西裝的男人及他們塗得光亮的髮油。我喜歡片中大小人物都給人很sophisticated的感覺。我很用心的看,我會從電影中抽離,想像如果由這點連續地拍到那點放置鏡頭的軌道要怎樣鋪排才能拍得流暢。我隱約知道希治閣是位不可多得的大師,但我還是看不懂。可以立在當下為他那幾組long scenes鼓掌是我的目標。《Dial M for Murder》原是套3D電影,是電影商當年想出來減少觀眾流失於電視普及的辦法。所以導演刻意將演員置於道具之後好讓道具突出凝聚舞台效果(電影改編自英國劇本),敗筆是那所謂的倫敦故事背景完全無信服力,你定要聽聽主角們的口音。不可不提,全片發生在那小小的公寓裡,就像他的《奪魂索》及其後的《後窗》,大膽仔細,story-telling技術一流,令觀眾不期然心跳也差點停了大呼「接下來怎辦?」
十 八 歲 那 年 我 在 香 港 , 在 酒 吧 工 作 , 借 宿 在 朋 友 家 。 我 爸 當 時 跟 我 丁 點 關 係 也 沒 有 , 在 回 港 兩 個 月 後 我 走 入 他 店 裡 告 訴 他 我 回 來 了 。 他 也 許 知 道 我 沒 有 想 過 跟 他 住 , 他 並 沒 有 叫 我 跟 他 住 。 他 說 過 的 話 我 只 記 得 一 句 , 「 你 而 家 最 多 只 有 三 十 分 。 」 我 憤 怒 , 當 晚 上 班 有 個 西 裝 骨 骨 的 中 年 男 子 說 我 好 叻 女 , 十 八 歲 靠 自 己 。 我 答 : 「 對 嗎 ? 我 家 老 爸 只 給 我 三 十 分 。 」 那 男 子 告 訴 我 我 至 少 值 八 十 。 我 替 我 自 己 忿 忿 不 平 大 半 天 , 你 看 ! 人 家 三 唔 識 七 都 給 我 八 十 。 你 又 憑 什 麼 養 都 無 養 過 我 就 話 我 只 有 三 十 分 ?     四 年 後 的 現 在 , 我 開 始 有 點 明 白 。 可 能 我 爸 並 不 是 個 太 懂 得 在 女 兒 面 前 表 達 自 己 的 人 , 怎 樣 去 告 訴 十 八 歲 的 女 兒 你 已 經 淪 落 已 經 沉 底 呢 ? 十 八 年 父 女 關 係 的 空 缺 剎 那 又 怎 樣 去 一 磚 一 瓦 的 從 頭 砌 起 ? 當 時 的 我 的 確 連 三 十 分 也 沒 有 , 嘆 只 能 嘆 那 時 我 沒 有 一 個 比 只 是 在 替 我 外 表 評 分 的 陌 生 人 更 令 人 值 得 依 靠 的 父 親 。     現 在 我 認 為 我 是 多 了 個 不 知 道 我 唔 鍾 意 食 生 果 甚 至 常 常 弄 錯 我 的 出 生 日 期 , 但 在 奇 怪 的 角 度 上 非 常 明 白 我 的 人 。 至 少 世 上 現 在 除 了 我 以 外 , 還 有 一 個 人 認 為 我 不 一 定 要 嫁 給 梁 博 士 才 得 到 幸 福 , 他 是 我 老 爸 。

A woman is a woman (Movie Review)

昨天忙裡偷閒斷斷續續看完尚盧高達的Une femme est une femme及1959年他拍下的短片,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Charlotte et Veronique)。關於片子我不懂說太多,我聽說過除了《斷了氣》外高達根本沒有好片子的言論,但我認為《女人就是女人》還是很有趣的。鏡頭運用有創意,多次的停頓、移動感覺新鮮。不連貫的剪接(jump cuts)及突出的原色運用配合忽大忽小的音效達到導演想做到的舞台趣劇效果。最難令我接受反而是那個年代法國人的隨便。叫我想,愛是何等脆弱又何等忍耐,魯莽的我們定要好好珍惜。

Trainspotting (Movie Review)

我不知道我是否身邊所有人中唯一一個沒有看過《Trainspotting》的人,我一直避免去看些描繪醜陋真相的片子;因為我並不是個能接受真相或醜陋事物的人,世界最好就永遠只有花花草草及小動物,我有時無知得可憐,可惜我不能大聲呼叫一聲我樂於天真,所以顯得更加可憐。關於此片我不能給什麼cinematography的評論,因為當我十萬伏特轉的腦子在貪婪地吞噬對話中的玄機時,眼睛著實沒有空閒去研究導演用什麼樣的鏡頭等於人生題前變得弱小而無意義的事。雖然我恨不得把Ewan Mcgregor演的Renton和Brad Pitt在《Fight Club》中演的Tyler由頭到腳比較一番,但我想他們必對我不屑一顧,拋下一句責罵的話也嫌浪費,那我就只有更加更加可憐。所以我還是什麼都不說好了。另,Renton在被問及不以身為蘇格蘭人自豪嗎的時候答:「Some people hate the English. I don't. They're just wankers. We, on the other hand, are colonized by wankers. We can't even find a decent culture to be colonized by. We're ruled by effete arseholes. It's a shite state of affairs to be in, Tommy! And all the fresh air in the world won't make any fucking difference.」香港人,有無諗起自己?有無覺得你們就是為著這些東西就以為自己比大陸來的人矜貴多麼缺乏基礎地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