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9

新一年

1/Bubble 我仍然住在美國西岸三藩市灣區。這是個受萬人景仰的地區,背山面海,風光如畫,氣候適中,北有酒鄉,南有矽谷,被數個國家公園包圍,人才鼎盛,拉麵火鍋奶茶一應俱全。這樣無懈可擊的配套,大夥生活模式和思想一式一樣,像生活在(當然是假的)烏托邦。 2/地球暖化 十二月我第一次到澳洲,參加表妹的婚禮。明明是雨季,但大雨遲了兩個月還未見蹤影,所以大堡礁海底褪色的珊瑚看得很清楚。探訪熱帶森林,乾巴巴的。打開電視,演唱會,為農夫們籌款,渡過兩年旱災的難關。由機場開始,只有紙製吸管可回收器皿,節紙節水節能,坐言起行。大概是因為地球暖化災害已經臨頭,像我們在的那兩個星期,一天40度,隔天跌到十多度,然後再跳到44度,再加山火,刮風。地球那止生病了,直頭就到審判之時。 3/經濟戰 抵達墨爾本坐機場列車,廣播先用英語,然後普通話,我正想之後會提供甚麼語言呢,卻沒有了。一個由帶著南亞和非洲血統的島嶼原居民到後來被英佔領的國家,第二語言是普通話。走在街上,中文地產公司充斥下城,一個路口竟然有一芳、貢茶、Chatime、Sharetea和Coco(台灣品牌中國錢呀親),清楚看到中國的金錢如何重組塑造一個西方民主國家:從誰支配什麼物業,消費模式,到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非政府人權組織CIVICUS早前正好就把澳洲的 人民活動自由度 從『開放』降級至『狹窄』。 十月的時候不少國際大品牌如NBA、蘋果向共產黨低頭,打壓人權,其實我們小市民的頸項又何嘗不是被緊握,變得依賴購買中國製貨,溫水煮蛙,醒覺之時不但已經不能say no,連原來的樣子也喪失了。 新一年,我希望改變幾個習慣。我希望能離開bubble,多面對世界其實已經燒得熊熊烈烈,多學習基本生活技能。我希望減低碳足跡,數年前已經停止吃牛肉,但要更認真地走塑和節約能源。我希望簡單生活,不需要的便放下。必要的東西才購買,避開中國製,先支持本地產商。這樣的非常時期,非切實行動不可。

十年

我們喜歡看一輯由五十年代起,講述每個十年的電視紀錄片。我成長於八十年代,但還是孩童年齡,真正最有記憶的是九十年代,同代人大概都會跟我一樣,隨時能夠想起那十年的美好。聽住Michael Learns to Rock在商場溜冰、午夜電影場、周潤發和賀歲片、迴轉壽司、卡拉ok下午茶、仙跡岩。 原來還有數天,2010s便要過去了。這個十年,如何的渡過?同代的朋友親人,都落地生根,結婚生子。雖然我性格急燥,但人生大事總比別人慢幾拍。2010我投身科技行業,說不上步步青雲,但總算打了支經濟強心針,置下房子,股票在手。也趁每年近一個月的假期天,走遍地球,加上今年到中東公幹,溜出去看的約旦佩特拉古城,原來不經意已經集郵齊了世界新 七大奇跡 。但其餘時間,生活講求效率及穩健,與文青時候想像的模樣越走越遠,變成了個無趣的新中年。最後,半推半就結了個婚。三十(多到尾)而立,依舊跌跌碰碰,但應該算在制度眼中,站得住腳。 那這個地球呢?2010s,從核災、恐怖襲擊,到地球暖化下的旱季火災、颱風,天災人禍越見頻密。平等及人權的長久戰,每行前一步,感覺像後退兩步,像阿拉伯之春、同性婚姻、校園槍擊案、#OccupyWallStreet、#BlackLivesMatter、#MeToo、#StandwithHongKong,起初熱血滾滾,到現在卻只有流滿一地。這十年,仇恨和恐懼充斥我們人類每天所做的大小決定。我自己2016年11月後不敢開懷,2019年6月後就更加連感到絲毫快樂也會內疚。2010這十年,很難過,但我有感覺,不久後我們會回首,驚覺原來它已經是如何的美好。
Long time no see。很久未這樣,坐下來,雙手放在鍵盤,對住一個空白的框框,問自己,究竟有什麼想要說。 我們分享生活點滴的平台越來越多,本來很多的話,變成打卡照片,自己的字語逐漸變得陌生,充斥精神空間是一推140個字以下的嘩眾取寵。數年下來,發現原來已經習慣不思考了。 有很多重大的事情發生,這幾年,很多的心碎憤怒,世間的痛苦,抱頭哭過後第二天醒來,像無事人再來過,像不倒翁,練得一副死物的心腸。 腦袋不思考,話又不說了,連靜下心神的機會也沒有,我迷失了。有很多次,在這裡想說些話,打幾隻字,還是算了。現在很流行冥想,其實這個空白的框框,便是我成長旅途的冥想吧。我在這裡,不是有什麼想說,而是給自己空間去想說點什麼。